名称来历 因乡政府驻澄源村故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90 5′18″~1190 17′,北纬270 12′49″~270 26′15″;地处闽浙两省四县结合部,东与宁德市寿宁县交界,南与宁德市周宁县隔邻,西靠镇前镇、外屯乡,北与浙江庆元县接壤。 政区沿革 五代时属关隶镇。宋咸平三年(1000年)属关隶乡,后改称政和乡,澄源属之。明景泰六年(1455年)属善政乡。清沿明制。1915年善政乡改为第三区,1936年改为第二区,澄源均属之。1940年1月澄源正式立乡,属第二区。1949年建立区、村政权,以澄源、启贤、善政3乡设为第四区。1951年2月设澄源为第五区,1955年6月改称第四区。1958年6月调整合并乡镇,原澄源乡、黄岭乡合并为澄源乡,富垅乡、前村乡、下榅洋乡合并为富垅乡,均属澄源区。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澄源改称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名澄 源公社。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复称澄源区。1969年撤区并社,澄源区改为澄源公社。1970年析黄坑、下坪2个大队归外屯公社管辖。1984年9月撤销公社,设立澄源乡。 政区划分 辖澄源、前山、前村、香溪、林山、黄坦、下榅洋、路下、富垅、石壁、上榅洋、叶甘地、上洋、星溪头、北斗、黄岭、坑里、赤溪、新康、双新、大梨溪、牛途等22个村。 地形地貌 地处鹫峰山脉东侧,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分为中山丘陵、低山盆地。境内千米以上的高山30余座。全域平均海拔890米,年均气温14.7℃,林地面积36.1万亩,森林覆盖率86%,主要河流水质状况全优,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10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在全县全市前列。特色文化分布 澄源乡境内文旅资源得天独厚,拥有距今1100多年的梧桐书院旧址和许氏宗祠,福建省柳杉王、千年红豆杉王,建于唐代的清平寺、定风寺、凤栖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玉带、建于北宋的更楼,上榅洋古民居、下榅洋水库垂钓基地、石仔岭和林山生态茶园等一批知名景点。同时,全乡有革命老区村17个,老区基点村19个,拥有全县三大中心县委革命遗址之一的“寿政庆中心县委革命遗址”,栗裕、叶飞等革命领导人都在澄源留下光辉战斗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