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
2023年,政和县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主题教育为引领,深入实施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聚焦市委“增绿提质、增强支撑、增进福祉、增创特色、增固底板”工作目标,坚持稳中有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奋力打造闽浙边现代化生态新城。
一、2023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12月,22个可比主要经济指标中,增幅在全市排名靠前的有10个,居中的有9个,靠后的3个。
(一)指标增幅在全市排名靠前的。1-12月,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8.2亿元,增长6.6%,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亿元,增长6.0%,排名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9.3%,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4.8%,排名第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7亿元,增长6.1%,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其中:农业产值16.5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5.1亿元,增长2.4%,牧业产值18.8亿元,增长9.6%,渔业产值0.4亿元,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亿元,增长4.8%。建筑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68.3%,全市排名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7.1%,排名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亿元,增长7.2%,排名第三。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1.1亿元,增长20.7%,排名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54元,增长5.0%,排名第三。
(二)指标增幅在全市排名居中的。1-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排名第五;建安投资增长6.1%,排名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排名第四;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6.6%,排名第四;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6亿元,增长15.0%,排名第五;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38元,增长5.9%,排名第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65元,增长7.1%,排名第五;全社会用电量85663万度,增长5.5%,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9.9%,分别排名第六和第四。
(三)指标增幅在全市排名靠后的。项目投资增长5.3%,排名第九;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97亿元,增长11.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亿元,增长8.5%,分别排名第九和第八。
二、2023年政和县GDP完成情况
初步核算,政和县全年实现GDP118.2亿元,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4.8%。
政和三次产业增幅、比重近三年比较
指 标 | 增 幅(%) | 比 重(%) |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
地区生产总值 | 6.6 | 5.9 | 9.2 | 100.0 | 100.0 | 100.0 |
第一产业 | 6.0 | 3.7 | 7.0 | 20.5 | 20.0 | 20.2 |
第二产业 | 9.3 | 12.1 | 7.9 | 35.6 | 34.7 | 33.0 |
第三产业 | 4.8 | 2.4 | 11.2 | 43.9 | 45.3 | 46.8 |
由上表可以看出:
——增幅上,2023年,政和GDP增幅比2022年高0.7个百分点、比2021年低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幅比2022年高2.3个百分点,比2021年低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幅比2022年低2.8个百分点,比2021年高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幅比2022年高2.4个百分点、比2021年低6.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幅中,与2022年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幅低于2022年水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2022年水平;与2021年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低于2021年水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2021年水平。
——比重上,政和第一产业比重比2022年水平高0.5个百分点、比2021年高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2022年水平高0.9个百分点、比2021年高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2022年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2021年低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中,与2022年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高于2022年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低于2022年平均水平;与2021年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高于2021年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低于2021年平均水平。
三、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对比情况
政和三次产业增幅、比重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比较
指 标 | 增 幅(%) | 比 重(%) | ||||
政和 | 全市 | 全省 | 政和 | 全市 | 全省 | |
地区生产总值 | 6.6 | 5.0 | 4.5 | 100.0 | 100.0 | 100.0 |
第一产业 | 6.0 | 4.4 | 4.2 | 20.5 | 16.8 | 5.9 |
第二产业 | 9.3 | 6.1 | 3.7 | 35.6 | 35.7 | 44.1 |
第三产业 | 4.8 | 4.3 | 5.2 | 43.9 | 47.5 | 50.0 |
由上表可以看出:
——增幅上,2023年,政和GDP增幅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幅比全市高1.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幅比全市高3.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幅比全市高0.5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幅中,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比重上,政和第一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比全市高3.7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比全市分别低0.1和3.6个百分点,比全省分别低8.5和6.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中,第一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政和县GDP结构仍是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四、与南平其他县对比情况
政和三次产业增幅和比重与南平其他县比较
指 标 | 增 幅(%) | 比 重(%) | ||||||||
政和 | 顺昌 | 浦城 | 光泽 | 松溪 | 政和 | 顺昌 | 浦城 | 光泽 | 松溪 | |
地区生产总值 | 6.6 | 5.8 | 3.5 | 7.0 | 6.5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第一产业 | 6.0 | 5.8 | 3.3 | 4.7 | 3.2 | 20.5 | 14.7 | 21.7 | 37.9 | 17.7 |
第二产业 | 9.3 | 3.9 | 3.4 | 13.5 | 12.0 | 35.6 | 34.0 | 32.6 | 31.6 | 35.0 |
第三产业 | 4.8 | 7.2 | 3.6 | 3.5 | 3.9 | 43.9 | 51.3 | 45.7 | 30.5 | 47.3 |
由上表可以看出:
——增幅上,2023年,政和GDP增幅仅低于光泽0.4个百分点,分别比顺昌、浦城和松溪高0.8、3.1和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幅均高于顺昌、浦城、光泽和松溪0.2、2.7、1.3和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幅低于光泽和松溪4.2和2.7个百分点,分别比顺昌和浦城高5.4和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幅仅低于顺昌2.4个百分点,高于浦城、光泽和松溪1.2、1.3和0.9个百分点。
——比重上,政和第一产业比重分别比顺昌和松溪高5.8和2.8个百分点,分别比浦城和光泽低1.2和1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在南平其他县中最高,分别比顺昌、浦城、光泽和松溪高1.6、3.0、4.0和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光泽高13.4个百分点,分别比顺昌、浦城和松溪低7.4、1.8和3.4个百分点。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大力发展“特”“优”农业。2023年,政和第一产比重为20.5%,分别比全市、全省、全国高3.7、14.6、13.4个百分点,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占比大,要平稳发展。农业市场需求大,发展空间广,要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扛牢粮食安全生产政治责任前提下,加快省级现代农业(茶业)产业园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加强设施蔬菜基地规划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引育新品种,扩大优质干鲜果种植规模,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农产品。要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培育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融汇贯通产销和农文旅,拓展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形态,推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实现一产接二产连三产。
(二)持续抓紧抓实新增入统保后劲。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九大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引进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加大企业升规的工作力度,强化部门协作,开展联合清查,引导规模大、效益好的单位进规入统,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扶持力度,推进小微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扩大规上企业数量规模,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三)着力抓好第三产业拉动大的行业相关指标发展。支撑第三产业发展涉及十五项相关行业经济指标,对GDP拉动力较大的指标主要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每上升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0.028个百分点左右;财政预算支出中八项支出合计每上升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0.022个百分点左右;零售业商品销售额每上升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0.021个百分点左右;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和金融存贷款余额每上升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0.016个百分点左右;商品房销售面积每上升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约0.011个百分点左右等。
(四)强化重点统计指标监测分析。对经济工作的重点指标一月一调度,心中有数,对不理想指标要动态跟踪监测,集中力量突破,有序运行,防止大起大落,对全县支柱性产业开展不定期走访调研,通过查看报表、查阅台账、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各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对整体行业做出预警判断。
(五)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既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首次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一项重大的县情县力调查,对摸清全县“家底”、查实经济结构、客观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统全统实各行业经济数据,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全面详实的反映政和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