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5月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闽政文[2024]192号),现予以公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等文件,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政和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指导我县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其中县域范围为政和县行政辖区内的陆域空间,中心城区范围东至稻香茶场,西至松溪河,南至林屯村,北至熊山。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三、目标定位
1. 城市性质
政和县城市性质为:茶竹文旅名县、闽北先进制造基地、闽浙边现代化生态新城。
2. 城市职能
将政和打造成全域旅游示范区、闽北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县。具体承担的职能为知名茶竹产业基地、闽北先进制造基地、山水文化生态旅游城市。
3. 人口规模
预测到2035年政和县域常住人口规模达到24万人,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
四、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
政和县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落实全国主体功能总体格局和国省市级主体功能分区,优化县级主体功能分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差异化发展引导。
乡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定位类型包括三种: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的街道和乡镇包括熊山街道、石屯镇、东平镇,农产品主产区的乡镇包括铁山镇、镇前镇、星溪乡、岭腰乡,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乡镇为外屯乡、澄源乡、杨源乡。
五、划定“三条控制线”
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县规划期内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6.414万亩。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520.48平方千米。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27倍以内。
六、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规划构建“一核三轴、两带三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核”即城镇综合发展核心;
“三轴”即依托国省干道结合三产融合、文旅康养、高山生态农业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三条城镇空间发展轴
“两带”即七星溪生态景观带和松溪生态景观带;
“三区”即西部重点城镇发展区(包括熊山街道、星溪乡、铁山镇、石屯镇和东平镇)、中部生态发展区和东部特色农业及休闲旅游发展区。
七、规划用地结构和用途分区
落实上位规划下达的各项规划约束性指标,优先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满足生态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通过用地结构优化,提升全县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和质量。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在三条控制线基础上,深化国土空间用途分区,全县划定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实现用途管制全域全要素覆盖。
1. 农业空间
依托政和县特色资源优势,县域地形、土地条件和气候特征,形成“两带、两片、五板块”的农业空间布局。
两带:平原休闲农业产业带、高山生态农业产业带;
两片:平原高优农业产业片区、高山生态农业产业片区;
五板块:特色粮油、菌业板块(东平镇、石屯镇);花卉、名优水果板块(铁山镇、星溪乡、杨源乡);高效笋竹板块(岭腰乡、铁山镇、星溪乡、外屯乡);高山蔬菜、特色菌业、烟叶板块(杨源乡、镇前镇、澄源乡);名优茶叶板块(镇前镇、澄源乡、杨源乡)。
此外,持续优化全县耕地布局,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加强农田生态保护、转变补充耕地方式。
2. 生态空间
规划构建“一屏、四廊、四核、多点”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一屏”指鹫峰山生态安全屏障;
“四廊”指七星溪生态廊道、松溪生态廊道、梅龙溪生态廊道和龙潭溪生态廊道;
“四核”指四大自然保护地,即念山国家湿地自然公园(试点),佛子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金峰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南平九层际省级自然保护区;
“多点”指政和境内自然保护小区、界溪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为生态斑块(点),共同构成政和县生态保护格局。
3. 城镇空间
(1)城镇体系
规划县域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乡镇”的三级城镇体系格局。全县规划1个中心城区、3个重点镇(铁山镇、镇前镇、东平镇)、4个一般乡镇(杨源乡、澄源乡、外屯乡、岭腰乡)。
(2)产业空间布局
基于政和县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结合政策性优势产业分析,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以及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综合筛选确定政和县适宜发展的产业类型,形成以茶、竹为特色优势产业,以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旅游康养、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为新兴产业的“2+3+4”的多元绿色产业体系。
八、综合交通
构建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铁路为骨架的区域交通网络,发挥公、铁联运的区域综合交通优势,强化政和在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的区域交通门户地位、构建一个高效有序、集约低碳、安全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
(1)铁路系统规划
优化衢宁铁路功能,充分发挥其客货运职能,加强与建瓯等周边枢纽城市的铁路网枢纽的联系和铁路网的衔接,打通与周边省市的货运联系通道。
积极对接金华至南平高铁落位,争取设置政和高铁站,积极融入长三角至粤港澳交通走廊。
(2)县域公路网规划
规划建立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主体,以县域内县乡道为补充,功能等级明确、网络密度适宜、服务水平较高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3)城乡公交系统规划
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县域镇(乡)为重要节点,以干线公路为纽带,实现城乡公交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城乡公交线网县域全覆盖“镇镇有站”、“村村有亭”。
九、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
传导落实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重大设施与配置标准,明确重要基础设施布点,统筹协调骨干线网与廊道布局,强化韧性城市建设。完善综合防灾体系,明确各类重大防灾设施标准、布局要求与防灾减灾措施,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十、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
坚持保护与发展利用相结合,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突出朱子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木廊桥文化等特色文化基因,提升文化空间品质,构建“三区多点”的文化空间格局。通过建造纪念馆、建设教育基地、发展文化创意、文化遗产数字化等方式对政和的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与利用,同时构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文化传承创新区”三级管控引导体系。
立足政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水格局,结合白茶文化、朱子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全域风貌定位为:“竹韵山林、茶韵城乡”。依据自然山水林田湖城等自然和人工要素的本底,构建东部高山深谷特色风貌区和西部浅山平原特色风貌区。
十一、中心城区
《规划》确定政和县中心城区向西推进跨越,向北适度控制,向东优化完善,向南扩展延伸的发展思路。规划形成“双城、双心、双轴、四廊”的带状组团空间结构,在“双城”的基础上,划分成7大组团。
双城:宜居活力主城和创新融合新城;
双心:主城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新城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双轴:沿东大路-胜利街-解放街-迎宾大道等路形成的东西发展轴和沿南大街等形成的南北发展轴。
四廊:沿七星溪、龙潭溪、新城与主城之间以及新城核心区与石屯及开发区之间形成“一横三纵”四条生态景观廊道。
7组团:城关综合服务组团、城南新区生活组团、站前商贸物流组团、新城文化旅游组团、城东康养休闲组团、新城宜居生活组团、新城产业发展组团。
十二、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严格落实南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解至政和的约束性指标和底线管控等刚性传导内容。相关约束性指标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耕地保有量、用水总量等。底线管控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用途管制规则、县市级以上重大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保护范围与控制要求等。
结合政和发展实际,优化落实南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关于目标定位、区域协同发展、国土空间格局、城镇体系等方面对政和的指引要求。
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调查体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对县域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统一进行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对有偿使用全程动态有效监管,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推进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开展平台建设,并与上位平台对接,全面实现纵向联通。推进与其他相关部门信息平台的横向联通和数据共享。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