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城镇发展和建设需要,我局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政和县乡村振兴规划》,经过详细的资料调查,反复的方案论证,该规划于2024年3月28日通过专家技术审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现将该规划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24年12月31日至2024年1月30日,欢迎来电来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宋政
电话:18965375539
电子邮箱:375108524@qq.com
政和县自然资源局
2024年12月31日
《政和县乡村振兴规划》
一、规划思路和目标定位
(一)规划思路
突出生态本底特色,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带动全
域乡村旅游发展提高乡村建设品质,凸显政和特色文化风貌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搭建乡村共建共治平台。
(二)技术路线
规划技术路线上,总结梳理政和乡村发展四大优劣势,明确乡村振兴四大目标,确定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空间支撑、组织保障五大乡村振兴策略,并将策略进一步细化至行动措施,共形成31项行动,确定各项行动牵头、负责部门,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三)目标定位
1. 闽浙边绿色产业发展样板
2.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竹旅康养、龙鸟起源主题旅游区
3. 全省生态和美乡村建设样板
4. 主客共享的乡村治理典范。
二、乡村空间布局规划
本规划将构建“一心汇三带,三带兴三片”的乡村发展空间新格局。
“一个县域综合服务中心”即中心城区。提升城区建设品质,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城区、乡村互动、互补、互融 ,形成高质量发展极核,促进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
“三条乡村振兴建设带”指城按照“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带一主题”要求,通过最美旅游公路建设打造三产融合建设带、高山生态农业建设带、文旅康养建设带三条建设带,串联乡村振兴35个重点村,促进乡村协同发展。
“三片乡村振兴发展区”指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重点村为核心,整合周边村庄连片发展,形成西部平原农副产品加工和先进制造产业区、中部半高山文旅休闲区、东部高山生态农业发展区。
三、产业振兴策略
(一)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
由工信商务局、经济开发区、农业农村局、林业局、茶业发展中心牵头,打造茶产、竹产、肉鸡加工、机电产业4条绿色现代产业链。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规划布局7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种源种植研究院所和机构,培育高价值新品种,因地制宜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联动生鲜销售巨头,在镇前、澄源、杨源等乡镇发展自有种植基地。
(三)产业服务平台提升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牵头,打造3级产业服务平台。
(四)最美生态茶园建设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茶管中心牵头,打造政和白茶1个品牌,通过种植复合化、加工精深化、营销智慧化、体验多元化、产业科技化5大策略,形成集种植、采摘、贩运、加工、物流、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产业格局。
(五)一村一品建设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牵头,结合“一村一品” 特色,适当扩大种植规模,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成特色农产品伴手礼。
(六)休闲农业基地建设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规划布局13个休闲农业基地,引导新业态、新功能植入,如田园观光、休闲农庄、农业科普研学、农产品加工体验、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
(七)“3+18”景村融合建设行动
由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牵头,由3个龙头项目辐射带动,推动18个景村融合项目,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
四、文化振兴策略
(一)历史文化空间保护行动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牵头,构建3类历史文化保护要素体系。
(二)传统技艺挖掘行动
由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牵头,挖掘传统的工匠技艺,通过成立工作营、传习所、工作室等项目,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打造13个传统技艺研习工坊。
(三)文化品牌推广行动
由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牵头,策划政和艺术季,引燃乡村文化产业,谋划多项固定时段高影响力节事。
(四)村庄特色提升行动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农业农村局牵头,在35个重点村打造一村一景,创建一批茶文化特色美丽庭院示范户,发展庭院经济。
(五)自然灾害防治行动
由自然资源局牵头,规划布局255处自然灾害治理点,推进灾害点整治,推进避灾搬迁。
(六)山林生态修复行动
由自然资源局和林业局牵头,规划布局15处生态修复点,推动矿山修复改造及 山林生态修复改造。
(七)生态安全水系建设行动
由水利局局牵头,规划布局13 条生态安全水系,政和县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需落实好水安全、水治理工作。兼顾安全、自然、生态、弹性等要求,建设安全生态水系。
(八)农耕区污染防治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规划布局4片农耕区污染预防区和1片农耕区污染整治区,结合农田缓冲带建设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九)生态服务与资产增值行动
由林业局牵头,利用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资产的生态服务能力获取经济收益。
(十)生态旅游品牌提升行动
由林业局、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牵头,在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旅游区的经济利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实现产业化运营,从生态旅游中获取收益,以补偿因放弃资源开发而损失的利益。
五、空间支撑策略
(一)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从关注土地要素到关注人群需求,鼓励“人才返乡、市民下乡、村民进城”,形成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构建15分钟步行生活圈、15分钟骑行生活圈、30分钟车行生产生活圈、9个 “主客共享”乡村综合体。
(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以基础设施布局引导产业、人口集聚,在“三带”的重点区域有条件地实现水、电、气、讯全覆盖,促进智慧村庄建设。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
由县人居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积极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处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以及农房整治行动。
(四)全域风景提升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牵头,编制政和县和美乡村建设风貌导则,梳理总结政和县乡村文化、风貌、产业等现状特征。明确政和县和美乡村建设目标(总体目标、分目对村庄进行合理分类,明确政和县和美乡村建设策略。
(五)最美旅游公路建设行动
由交通运输局牵头,规划6条最美旅游公路,总里程约220公里,主要由现状国、省、县、乡道组成,按照旅游公路要求和标准进行改建。
六、组织保障策略
(一)乡村振兴资金整合行动
由乡村振兴工作小组、发展改革和科技局牵头,畅通乡村振兴资金渠道,“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原则,用足用活乡村建设各项政策。
(二)“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申报创建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牵头,打造“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重点围绕“创新建管机制、创新组团发展机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治理机制”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展开工作。
(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申报行动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住建部提出“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增强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形成当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经验和模式。将这项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文化工程、生态工程,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由自然资源局牵头,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以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五)推行乡村资产包上市行动
由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发改科技局牵头,将合法的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权,通过量化估价后以资本的形式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支持社会资金、村集体资金及村民自有资金等,量化为股金投入到各类新型经营主体。
(六)推进“到政和去、助乡村兴”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产业功能,发展一批支撑产业功能发展的“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多维度人才体系。并做好培养和吸引新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公服设施和保障措施。
(七)乡村振兴理事会推广行动
由农业农村局牵头,积极将导入的企业、院校、新经营主体等融入乡村发展建设中,通过乡村振兴理事会,共同建立涵盖现有村民+能人+院校师生+新业态业者+企业经营者的乡村合作新组织,实现新老村民的融合发展,更好地发挥新村民对村庄发展的促进作用。
(八)搭建“党建+文化+治理”协作新平台行动
由组织部牵头,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从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三个角度推动农村基层参事议事、宣传引导、志愿服务、非遗复兴、产业指导、乡村教育等工作的开展。
(九)推动乡风文明评比行动
由宣传部牵头,组织文明村镇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工作。开展“六美”评比活动,严格筛选出院落精致美观、房屋干净整洁、菜园耕种有序的农户为示范户,从而调动更多家庭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家庭文明、庭院美丽成为自觉行为,以“家庭美”带动“乡村美”,形成家家争做“美丽庭院”的良好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