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及以前】政和县秦属闽中郡。西汉属会稽郡。东汉属侯官;建安十二年(207年),分属二县,现西部之东平、石屯、星溪、铁山、外屯属建安,东部之西、南二里属侯官。三国属吴。晋太康三年(282年),西、南里属温麻县,其余部分属建安。隋开皇九年(589年),西、南里之地属泉州(今福州),余地属建安。唐开成元年(836年),西、南里之地为感德场,属福州;余地属建州。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属威武军长乐郡;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属长乐府宁德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年),设关隶镇,属福州宁德县。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属南唐,后属吴越和宋。宋咸平三年(1000年),关隶镇升为关隶县,属建宁军,治黄熊山麓(现址)。宋政和五年(1115年),改关隶县为政和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属建宁府。明景泰六年(1455年),划东部南里10都,北里11都、12都,东里13都、14都、15都置寿宁县。清随旧制,仍隶建宁府。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改建宁府为建安道,政和县属建安道。民国16年,废道制,政和县直属福建省。民国23年7月,属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10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10月,松溪县遂应场乡划归政和县一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5月23日政和县解放。同年9月全县设4个区10个街82个村。先后属建瓯专区与建阳专区。1951年2月,增设第五区;全县设5个区3个街35个乡。1952年5月,以第四区的外屯、湖屯、大岭、罗家地和第一、第二、第三区毗邻外屯的部分地区合并增设第六区,区署驻外屯村。1954年4月,设6个区58个乡(镇)。1954年8月,以第二区下庄、杨源等乡增设第七区,区署驻下庄。1955年3月,第二区署移驻杨源;全县设7区2镇78个乡。1955年6月,撤销第六区。1956年3月,属南平专区。同年4月,撤销第一区、第七区。全县设4个区2个镇53个乡。1958年4月,浙江省庆元县隆宫乡张天村划归政和县铁山区高林乡。1958年6月,全县并乡设2个镇29个乡。1958年9月,撤销区乡,建立人民公社(简称公社),全县设6个公社90个大队。1959年7月始,改属福安专区。1960年2月,政和、松溪两县合并为松政县,县治驻松溪,原政和县境内增设政和镇,仍属福安专区。1961年8月,恢复区级建制,原政和县境内设5个区1个公社。1962年8月,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熊山区改称城关区,政和镇改为城关公社,东平公社恢复为东平区。1963年2月,增设城关区洋后公社、镇前区宝岩公社。1965年1月,稻香公社改称东峰公社。1966年,全县设6个区39个公社128个大队。1968年4月,撤区并社;至1969年2月,全县设8个公社76个大队。1970年7月,政和、松溪两县再度合并为松政县,改属建阳地区;原政和县境内仍设8个公社。1975年3月,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辖8个公社105个大队。1980年8月,恢复城关镇。1981年7月,城关镇更名为熊山镇。城关公社更名为星溪公社。1984年9月,恢复乡镇,全县设1个镇8个乡。1986年7月,撤销东平乡,设立东平镇。1989年1月,属南平地区。1993年9月,撤销铁山乡和镇前乡,设立铁山镇和镇前镇;1994年5月,撤销石屯乡设立石屯镇。1995年1月,属南平市。1998年1月,从铁山镇划出7个村设岭腰乡,全县设5个镇5个乡。2006年7月,熊山镇改为熊山街道;全县设1个街道、4个镇、5个乡。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