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政和县人民政府 > 走进政和 >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
2024-03-28 09:38 来源:

一、生产风俗

 伐木  农村视伐木为大事,其礼俗颇为繁杂。大面积砍伐俗称“做柴筒”、“砍青山”,要选择黄道吉日进场。进场后首先要祭山,祭奠对象为“山主”、“山神”及“土地”等三神主,祭品为公鸡或猪头、三素三荤菜肴等。祭奠必须选山场中最大的一棵树进行,且这棵树要留山,不得砍伐。倘若建房、建桥砍伐梁木或砍伐寿材,则必须选在农历八月初一进行,梁木要选尾部有23个分枝之树,并在树上披上红布,砍倒后要用树枝垫起,树干不得着地,抬回家时也然。进场砍伐要“做柴”师傅带工,砍第一根木头时须由师傅先砍三斧,谓之“开斧”,“开斧”后方可进行正式砍伐。砍第一根木头必须是“顺山倒”,若遇“下山溜”则被视为不吉利,当天停止砍伐,次日或另择日子重新“开斧”。若第一天砍伐顺利,当晚则利用拜山祭品并另加酒菜会餐,谓之“做福”,此后便可顺利进行砍伐。改革开放后,为保护森林资源,大面积砍伐不多,伐木习俗有所简化,但“祭山”、“开斧”等习俗仍然在乡间流传。

 制笋  政和盛产毛竹,白笋干是传统大宗土特产品,远销江浙及上海。在主产区星溪乡宝岱、铁山镇高林、岭腰乡西坑等村,制笋干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从挖笋之日起,便要日夜操劳数月,故旧俗每年农历清明节前后三天,笋农择吉日进山建笋厂,全家人连同家禽、家畜都要搬到笋厂。建厂时要在厂内安设神位,每日焚香。开挖春笋前要用公鸡、红蛋祭山神和“老佰佛”,祈求保祐人畜平安,生产顺利。第一次挖笋时,要选最大的挖。在挖笋过程中,若挖到“笋王”,即双尾或三尾笋,则要立即烤干,用红布或红纸包裹,敬香上供三天。在第一次卖笋时要将“笋王”带上,笋商见到“笋王”,便会以较高价格优先收购这家人的笋干。20世纪90年代后,大力发展清水笋产业,白笋干生产逐渐衰退,制笋过程中的各种习俗也逐渐淡化,仅在个别村庄流行。

 造纸  铁山镇高林村、东平镇西表等村曾是手工土纸著名产地,最旺时期仅高林村就有纸厂十余家,其产品代白纸、粗甲纸除行销本地外,还畅销福州及江浙,并被进一步加工成各种色纸。手工纸以毛竹为原料,因此,砍伐毛竹是手工造纸的首道工序。旧俗进山砍竹时禁说不吉利话,砍伐前要选一根长短适中的新竹,绑上黄、白两种纸,点燃三支香祷告,谓之“拜山”。倘当日砍伐不顺利,次日则要备办猪脚、麻糍等供品再祭拜。也有一些厂家在厂内设一神龛,逢初一、十五日上香礼拜,谓之“拜师傅”。改革开放后,手工纸渐为机制纸所代替,此俗渐不流行。

 建桥  政和农村多数地处深山狭谷间,溪流纵横交错,自古以来建造各类廊桥便成为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几乎是逢村必有桥,至今全县不但保存古桥100余座,且不断在建造新廊桥。在农村建桥被视为神圣大事,其礼仪相当繁杂且沿袭至今。首先要组建建桥董事会,推选缘首,由董事会和缘首物色技艺高超的主墨师傅并与之签定“桥约”,然后请地理师选定桥址(多在乡村水尾处),并同时行择日吉课,确定动工、架马、上梁等重要日子,一般在“秋分”后的枯水期破土动工。动工时要举行隆重的祭河仪式,要备办香烛、茶、酒、果点、素菜及“三牲”等供品。在备“三牲”时,要将猪、羊先杀一刀后放到溪中,让其血喷洒在溪水中,溪水越红越吉利。祭河仪式结束后即可开始施工。此后建桥台、上苗梁、上五节苗乃至建桥屋、上“喜梁”,每道工序均由主墨师傅主持,并且都要“发诗”祝颂,特别是“上喜梁”时,“发诗”长达“十喝”,颇具特色。到桥梁建成时,还要推选村中夫妻健在、三世同堂的有福之人“踏桥开走”。

 护牛  旧时,牛是重要生产帮手,农民视牛如宝,历来有爱牛护牛的良俗。农历四月初八日被视为牛生日,这天不但要让牛休息,不下田劳作,而且要温热红酒和做糯米糍粑喂牛,意为给牛过生日。冬天,遇霜、雪严寒之日,也要让牛喝红酒,故农家多备有“牛酒”。

 尝新  农历九月二十八日,秋收结束,新谷入仓,为庆贺一年的辛劳,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要选用新收的糯米舂糍粑、磨豆沙,做成喷香可口的豆沙糍,既全家享用,也馈赠亲友,谓之“尝新”。又因为此时农事基本结束,农具、谷楻均清洗干净,农民也不下田,不再满脚泥,故又称“洗泥”,此俗至今仍在多数乡村流行。

 二、岁时风俗——传统节日

 立春  俗称“交春”,被视为春季之始,旧时民间极为重视,是日家家户户悬挂《春牛图》,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迎春花”,时辰一到,上香放鞭炮,谓之“接春”,近年来此俗已逐渐淡出人们生活。

 春节  政俗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尽量回家团聚。初一凌晨,各家择吉时燃放鞭炮开启门户,谓之“开大门”。初一要早起,洗漱后要喝糖茶,以祈一年中都甜甜美美。旧时春节期间商家均歇业,待春节过后择吉日开市。改革开放后,人们抓住商机,不少商店和食品摊点照样营业。旧俗初一、初二人们一般在家团聚,不出行,初三开始相互登门拜年。改革开放后,人们拜年已不拘时日,且随着手机的普及,通过电话或发短讯相互拜年渐成时尚。春节期间,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别举办舞龙、象棋比赛及游园活动。在东平镇要举办“跑龙”比赛。政和民间流行“七人八谷九天十地”之俗,即正月初七为人生日,初八为五谷生日,初九为天神生日,初十为地神生日,均要焚香祭祀,可视为春节的延续。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政和俗称“过大年”。旧时元宵节的重要活动是“闹花灯”,现已鲜见。民间相传此日是临水圣母夫人诞辰日,故举行临水庙会、“游大奶”也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文化大革命”前后此活动基本停止。改革开放后,部分乡镇和村庄逐渐恢复大奶庙会,铁山镇还恢复妆扮台阁、“抢溪洲”等独特民俗活动。在城区,自1986年起,每年元宵节均举办舞龙比赛,东平、石屯、铁山等乡镇均派龙灯队参赛。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祭坟节,其重要活动是扫墓、祭坟,以缅怀祖先。政俗凡新坟必须在社日前祭扫,所谓新坟不过社。旧坟则多在清明日前后数日祭扫(俗行“前三后四”),但以清明当日祭坟者居多。旧俗扫墓必备办酒、肉等祭品,要焚香、烧纸、挂纸,新俗则通行在坟前摆放鲜花。清明期间,城区各中小学多组织学生到县烈士陵园祭奠烈士英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也是民间视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节前数日,家家户户即开始包粽子,初一日在门前挂艾草和菖蒲。政俗有“年三工(天),(端午)节三顿(餐),中秋一暝暗”之说,故端午节一天的饮宴都颇有讲究,早餐必备瓜果等凉菜,谓之“吃生”。午餐为节餐,备丰盛酒菜合家团聚,多数人家要吃薄饼,并且要分吃“人丁粽”。旧俗要喝一口雄黄酒,以避虫蝎,不生毒癤。中午妇女信众要备办香烛“走桥”,向河里扔粽子。帷杨源乡坂头一带端午节则在初四日过,其因有两说,一说初五日乃屈原投江之日,故而避之;一说初五日是闽王忌日,所以提前过节。坂头一带有在端午举办“新娘茶宴”的习俗,即凡在上年端午至本年端午之间娶媳妇的人家,都要以茶代酒,陈设数十种“茶料”款待乡亲,乡亲邻里则不论亲疏远近,均可挨家挨户去赴茶宴,且无须送礼,新媳妇则一一为客人斟茶。当客人离去时,新媳妇要在客人腰间缠上一根长九尺九寸的红头绳,并把客人送出门。此俗寓意有三,就主人而言,“九九”为最大阳数,预示主人将添男丁。同时,“九”与“久”同音,表示新婚夫妻将长长久久,白头偕老。对客人而言,红绳乃喜气的象征,带走红绳即从主人家“借”到喜气,来年必有好运。

 七夕节  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旧俗这天晚上要在月下陈设香案拜月,妇女们特别是少女们要用七色丝线穿七枚针,以比赛谁手巧,谓之“穿七孔针”,但此活动现已鲜见。民间传说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此,这一夜也是恋人约会的佳期,近年来又渐演化为中国情人节。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称祭祖节,民间俗称“鬼节”、“公婆节”或“做七月半”,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祖的行孝节日。旧俗七月初一日,各家就要请出“公婆牌”供奉在厅堂,早晚必须奉茶、酒,上香,直至十五日“送公婆”。中元节前后,择日备办荤、素菜肴祭祀祖先,烧纸钱,俗称“烧公婆纸”。旧时有放河灯等活动。中元节也是佛教盂兰盆节,有些寺庙会举办盂兰盆会。因这些活动均与传统孝道有关,故至今流俗不改。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也是民间最注重的节日之一,节前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月饼等物,谓之“送中秋”。旧俗中秋晚上,多数小孩上街玩“流星灯”,大人则分别在城区东、西、南三个方向择空旷之处垒砌砖或瓦塔,内充柴草谷壳,待烧红后不断喷以煤油或红酒,引发烈焰冲天,谓之“烧塔”,往往通宵达旦,意在驱除邪气,祈求四境平安,此俗现已不行。赏月也是中秋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中秋月圆,人们吃过团圆饭后,便围坐在庭院中,摆上月饼、茶点,赏月嬉戏,其乐融融。改革开放后,走出家门,合家到露天茶座喝茶赏月也渐成习尚。而不少部门、单位则在中秋夜举办中秋赏月晚会,赋于传统节日以新的内容。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旧俗重阳节人们要插茱萸、登高,临水宫举办重阳蘸会,为儿童“过关”,祈求平安,此俗现已淡出人们生活。做重阳糕、吃米冻粿是重阳节在饮食方面的必备节目。重阳时节气候转凉,秋风渐起,故放风筝也成为重阳节的一道风景。重阳节的核心民俗文化意义在于祈寿,因“九九”为阳数之极,“糕”与“高”谐音,均寄托人们祈求高寿的美好愿望。“登高”更直接表达了人们期盼登寿的心理。1989年,重阳节被国家定为我国的老人节后,有关部门则多在此日组织离退休干部职工开展登山、游园等文体活动,并组织人员到城乡敬老院慰问老人。

 除夕  是一年之中最为繁忙、隆重的节日,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人们纷纷开始整理房舍,打扫卫生,谓之“扫尘”。二十三日为送灶神日,家家户户备办糖果糕点敬送灶神上天“奏喜事”,二十九日再迎神回宅“赐祯祥”,在此期间,人们开始蒸年糕,备办年货。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卅日暝”,是日下午要备办荤、素菜肴敬神,谓之“分岁”。晚上合家团聚,吃团圆饭,长辈给小孩分发压岁钱,小辈则为长辈“守岁”,通宵达旦。近年来,渐流行“团圆饭”上酒家、饭店吃的风习,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则成为时尚。从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行子夜12点燃放烟花爆竹,以迎接新一年的来临,谓之“接新”。

 三、特色节庆

 畲族拜祖节  农历六月初六,是东平镇后布村和铁山镇元山村畲族群众的拜祖节,这一天要拜祭祖先,唱畲歌,吃乌米饭,故又称“乌饭节”。2005年起,后布村在“乌饭节”期间举办畲族文化节,从而使“乌饭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富于时代特色。

 英节庙会和洞宫山旅游文化节  杨源乡杨源村系唐代福建招讨使张谨后裔聚居之村,乾符间谨与黄巢部激战于政和,殁于铁山,后朝廷在政和勅建英节庙3座以祀张谨及部将郭荣等。自明、清以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和八月初六日,杨源张氏族人均要举办盛大的英节庙会,届时除举行祭祀、游神、排战阵等活动外,还要连演三昼夜古老剧种四平戏。在此期间,铁山、凤林、夏山、南涧等村也相继举行“游八公”庙会。为提升民俗庙会的文化品位和推介本地的旅游文化资源,自2001年开始,杨源乡又在庙会期间举办洞宫山旅游文化节,邀请省内外众多媒体及作家、摄影家参加,至2005年已举办三届(参见卷二十九《文化  体育》第一章)。

念山游黄巢庙会  星溪乡念山村原名黄念山,是唐末黄巢义军入闽后在政和扎营屯军之地,其村也因此而得名,村中建有黄巢庙。每年农历七月二十至二十三日,均举办祭祀庙会,在所属8个自然村依次游神(黄巢)3天,游神时要出动号旗、火铳及全套仪仗,以仿当年战官兵场面,也为当地之特俗。

东平王庙会和禾洋民俗文化节  东平王庙会祭祀的是唐朝爱国将领张巡,他在“安史之乱”中英勇战死于睢阳,民间相传他死后被封为“通真三太子”,政和民间俗称“东平王”。张巡信仰原流行于中原,唐宋以后,随大批中原移民入闽其信仰也逐渐传入闽北。政和镇前、杨源等高山区乡村大多建有东平王庙,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是东平王诞辰日,要举办盛大庙会,其中以杨源乡禾洋村庙会最具特色。庙会从二十四日开始至二十六日结束,连续三天,除在全村巡游祀主神像以求四境平安外,也要演出三昼夜四平戏和木偶戏。特别是庙会期间要舞“草龙”,为他处所未见。2004年起,禾洋村在传统庙会基础上,拓展活动内容,举办民俗文化节,融入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参见卷二十九《文化  体育》第一章)。

石屯农民诗文化节  政和农民诗歌创作活动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91年开始,石屯镇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农民诗文化节”,节日期间,镇所在地主要街道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要张贴自行创作的楹联。除邀请全县各地农民诗歌作者参加赛诗活动外,还组织踩街、歌舞及木偶戏等文艺演出,并同时开展各种经贸和科技咨询活动。

四、其它

闰月饭  每逢有润月的年份,在闰月中娘家要备一桌午宴请已出嫁的女儿或姐妹,俗称“闰月饭”、“后头饭”。请“后头饭”时间可选闰月任一天,但俗尚趋早。女儿或姐妹吃完“后头饭”必须当日返回,忌在娘家留宿。

开路饭  政俗崇尚善举,自古视修桥铺路为阴功积德之事,故至今在农村地区,每年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人们会自觉相约集聚,义务清理村庄附近的道路,铲除杂草,填补坑洼。而一些新添丁口或家境较好的人,则会自愿准备饭菜,请参加修路的人吃饭,谓之“开路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